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池爱情挽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河池爱情挽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定国降明抗清的决定正确吗?还是继续割据西南称帝正确?
这是我个人对李定国选择的疑问。因为事实是:无论李定国是降明抗清,还是割据西南称帝,李定国都是靠自己的军力独自进行。
我想这是爱读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的李定国都没有想彻底的问题。如果李定国降清是想要成为汉献帝+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模式,但显然李定国降明时,永历帝是在肇庆而非云南,不受李定国的挟制;
如果是为了正统合法性,显然李定国降明这单买卖是亏本的。降明后的李定国,显然不如割据称帝的好处更多:进,可抗拒大清和南明,建立自己的帝业;退,归顺大清,成为西南藩国。
显然,降明,显示了李定国没有大局眼光和战略格局。当时,大清北有喀尔喀蒙古、西有准噶尔汗国、青海、***依然没有归顺,李定国若是割据西南,并和西北各国联盟,抗拒清军不是不可能。
相反,一旦降明,李定国所在的云南就陷入了战略被动——只能出击湖南。如果李定国不降明,则可以从云南攻占大清的关西,进而夺取永历帝和大清共同拥有的广东,以两广和云贵四省进行据守,在湖南、江西进行骚扰作战,和郑成功夹击大清的福建。
李定国只有在拥有两广云贵四省才有可能攻占并能防守湖南和江西土地,这就是李定国失败的关键:没有两广,仅靠云贵,是不可能保住湖南的。
李定国没有大局意识,也没有善于收买人心的李岩式谋士相助,似乎有只有依靠明朝这个旗号来收买人心了。
李定国有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等称王称帝的潜力,更比吴三桂有着更好的称帝割据条件,只是没有吴三桂决策的魄力。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李定国是个英雄,可以和郑成功齐名。他本是反明义军,却因民族大义与南明朝廷站在一起对抗满清铁蹄,在南明的最后十年里他被永历封为晋王,仅仅依靠着西南边陲云贵,对抗当时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并吸附了无数汉族地主武装的满清,论局势可以说比武侯北伐要凶险。
李定国为后世所称颂的战功便是“两蹶名王”。1647年,在张献忠死后,义子身份的李定国随另一个义子孙可望领大西军余部转战滇、黔,并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孙可望被推为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当时南明朝廷抗清形势严峻,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 顺治六年,孙可望先是让李定国和刘文秀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了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同时严明军纪,训练士兵,政令上行下效,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政治经济上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措施使饱受战乱摧残川贵百姓获得生机,为日后的东征打下基础。三年后,后方已定,孙可望遣刘文秀进军四川,而李定国便是东攻湘桂。
李晋王出滇东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便是当时封藩广西的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为东江军毛文龙部手下部将,之后带领东江军登州兵变,携西洋火器大炮和火器部队投靠满清。崇祯九年(1636年),其受封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入关后,随豫亲王多铎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其所率火器部队成为了满清的攻城利器,弥补了满清只擅长野战的短板。但李晋王直驱桂林的途中,孔有德自率军前往兴安县严关,扼险拒守。李定国连破孔有德部将后,在严关决战中,巧用五十头象阵大败孔有德所部精骑,是役清军“弃甲断骼遍于溪谷”,“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有德众遂奔,掩杀大败。”,“象亦突阵,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这应该是满清的史料,王师嘛!)
这一战孔有德精锐俱亡,赶紧逃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之后出城迎战,孔有德又战败,又只身逃回桂林城。李定国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并以强弩压制城上火力,派大象队抬巨木撞击城门,城门一破,李军纷拥而进,孔有德自知走投无路,便手刃爱姬,自焚而死,其尸体还是被李定国更彻底地焚骨扬灰了。孔有德成了清兵入关以来满清方面阵亡的第一个亲王级将领,李晋王击杀满清汉军第一名王,进而光复广西,自此名扬天下。
桂林之战后,李定国继续率军东征,收复梧州,广西全省被平定,即欲东进广东。清廷此时派遣努尔哈赤之孙、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三贝勒、八固山贝子部,满汉大军合计十万精锐南征援湘。孙可望唯恐有失,调李定国北上抗敌,李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收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
李定国北上湖南,便遇到了第二次可以让他声威大振的衡阳战役。顺治九年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定下四面埋伏之计,先亲率主力四万,与清军接战,佯败二十余里。尼堪一路俘获大象四头、战马八百多匹,不疑有他,遂钻入李定国早给他埋好的伏击圈。清方面史料记载,“尼堪督兵夜进,兼程至衡州。诘旦,师未阵,敌四万馀猝至,尼堪督队进击,大破之,逐北二十馀里,获象四、马八百有奇。敌设伏林内,中途伏发,师欲退,尼堪曰:“我军击贼无退者。我为宗室,退,何面目归乎?””
尼堪的大意害了他,到达埋伏圈后,四万李军伏兵杀出,李亦转身迎战,清军猝不及防,阵势大乱,尼堪冲杀突围不得,被明军阵斩当场,清军失去主帅,溃不成军。满清记载“(尼堪)奋勇直入,敌围之数重,军失道,尼堪督诸将纵横冲击,陷淖中,矢尽,拔刀战,力竭,殁於阵。十年,丧归,辍朝三日。命亲王以下郊迎,予谥。是役也,从征诸将皆以陷师论罪。”衡阳之战,李定国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尔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被黄宗羲称为“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战后清廷震怖,退兵长沙,连顺治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kmfp.com/post/21457.html